李立群 -香道 2013-03-31
 
 
 

李立群 有味道的人,有味道的生活

   
“這個人很有味道。”

我們常這樣形容一個氣質好的人。用“味道”來形容人,很傳神,但還真抽象。
那中國人對好味道的想法又是什麼?

是“香遠益清”,是“冷香飛上詩句”,是“暗香浮動月黃昏”,是“爐香乍爇,法界蒙熏,諸佛海會悉遙聞”,一樣抽象,可感不可説,但可以傳神會意。

這些年,這種中式氣味美學,開始像從一場長夢中甦醒般,細細的,在華人的文化記憶中,回了神,還了魂,開始走進日常生活,成為你我可以碰觸得到的美好。
中式香道,文人品香傳統,又翻到了活色生香的新一頁。我們有了新機會和老傳統接軌,做回“有味道的人”,過回“有味道的生活”。

天天聞香,大腕兒的小日子。 很少人知道的是,從臺灣到大陸內地電視戲劇界,人稱“大腕兒”,以一口柔軟北京腔,吃遍大江南北電視臺的李立群,是這一頁甦醒的中式香道記憶中,一個早就上路了十多年的先行者,不張揚地,日日在香道中,過他美美的小日子。

30年前,就以“卿需憐我憐卿”得到金鐘獎最佳男主角,李立群一直以演技派著稱,看到他,觀眾心裏就會自動冒出“飆演技”之類形容詞。

李立群本科和戲劇八竿子打不著,海專航海科畢業後,跑船跑了8個月,還曾到梨山幫人種了一年果樹,終究敵不過細胞裏的“戲胞”,和賴聲川等人一起創立 了“表演工作坊”,並參加電視、電影、廣告、相聲、舞臺劇演出,直到今天,舞臺跨兩岸,作品數不清,“大腕兒”實至名歸。只是這大腕兒下了戲,獨愛好香作伴的小日子。

不裝腔作勢,不充內行,點香、品香,就只是他的生活方式,就像有人每天早上都要喝杯咖啡才醒得過來;李立群是一天結束要點爐香,才算是休息到了。上山下海拍戲,下了戲,在劇組臨時宿舍,來上一爐沉香,身心都休息了。

“沉香裏,流年換”,這麼李清照式的情調,其實是李立群生活的真實寫照。
李立群很妙,很年輕時,眼神看起來就很老,從眼睛看進去,可以發現裏面住了一個老靈魂;但幾十年後,59歲了,看起來樣子卻很年輕,神采活潑,談興極佳,有他在的地方,自自然然就成了個“單口相聲”的小舞臺,眾人眼睛發亮地聽著,聽得耳朵出了油。 也許就是這麼一種又老又年輕的奇妙特質,在戲劇場景與聚光燈下生活的李立群,演他人,風格鮮明,但仍不離大眾口味;下了戲,演自己,卻是獨愛安靜而且極少人懂的這一味:香道。
但這並不意外。就像當年,他和李國修、賴聲川一起催生的“那一夜,我們説相聲”,本來是想為相聲舉行一場“告別式”,以現代舞臺的形式,給中國這項傳統的説講藝術,上幅輓聯;沒想到,竟然讓老相聲“嗆”一下、吐一口氣又活了過來,還活回中國大陸去,活出第二春。 又老又新,老出新意思來,似乎正是李立群的拿手好戲。

沉香並不是木材,而是一種沉香屬的香樹所結出,混合了樹脂和木質成分的固態凝聚物。産地古以海南、今以越南著名 ,分成從地下、樹根下採的紅土沉,以及地上的生沉,生沉的菌還在作用,香還有變化。奇楠則是沉香中的王者,自古一片萬金,高雅又“高貴”。

一頭栽入,天下第一爐害的? 

“都是那個‘天下第一爐‘害的!”
説起和香道結了不解之緣,追究源頭,李立群回憶説:都要從一隻老香爐説起。
十多年前,他有位從事古文物收藏、尤精文房的朋友──“翦淞閣”主人黃玄龍,介紹他看了一隻“最素、形制最雅、手感最好”的明代銅香爐。

為了彰顯這只氣韻簡雅的老香爐,黃玄龍在爐中點了些沉香。當淡而悠長的細緻香氣,靜靜逸開,李立群一聞,當場“岔題”,忘了“本日主題”其實是眼前他們稱的“天下第一爐”,問道:“嗯?這是什麼?”
那是奇楠,沉香中的極品,人稱香中之王。

而李立群這一問,就開啟了他十幾年的香道之旅。到現在都回不了頭,也不想回頭。

那麼,李立群應該感謝當初“無心插柳”引他入香道的收藏家黃玄龍啰?
“感謝?我恨死他了!你看這十幾年來我花了多少錢在這上頭?”

千萬寶貝,保鮮盒隨便裝? 
受訪這一天,近年常在中國發展、早已是電視戲劇“大腕”的李立群,為下一部戲準備而推了小平頭,一身輕鬆的休閒衣衫,出現在臺北東區“翦淞閣”裏,拎了兩大布袋,袋裏裝了幾個透明、半透明保鮮盒,盒裏可看出大大小小的枯木段兒,密密實實挨擠成一盒,沒有錦盒伺候。
瞧著那不太金貴的模樣,誰知道,就這幾個保鮮盒裏那幾段枯木,加起來,“起碼上千萬!”
因為它們多數是江湖傳説的“眾香之王”:奇楠。

李立群在臺灣的品香界,收沉香收得算早,這些身價而今早就翻了幾番的沉香、奇楠,當年雖然也不算便宜,但還買得起,他就這麼聞著聞著、買著買著,一頭深深地栽進了沉香的世界。
“好沉香自古就不便宜”,李立群説,魏晉南北朝可以“沉香易銅”,有公認的價值,可像貨幣一樣交易,貴者有50兩一錢或一兩金子一錢的,但便宜也有像蔬菜一樣的,像今天也可以在中藥鋪買到平價沉香。
《康熙字典》裏也有香譜,記載了印度尼西亞帝汶進口香料,就是沉香,“貴者一片萬錢,尤以黎峒(今海南島二族)産者為佳。”

也許因為上品沉香價昂,所以唯有吃飽穿暖的社會,才會重新重視此道。日本一直沒斷過香道的傳統,中國則因戰亂頻仍,時斷時續,在承平盛世文人書齋裏地 位甚高的沉香,它的美好傳統,要到下一輪太平盛世,才會被重新憶起。但文化裏的沉香記憶只要一甦醒,那就不得了,物稀為貴,立刻狠狠翻兩番!

李立群收沉香,一開始,太太還念他,買太多,花錢,後來發現沉香竟然不只保值,還能增值,像他手裏的14、15種沉香,就增值了十多倍,太太也就不再念了。 但李立群説,他玩香,從沒想過靠這東西發財,香界有人抱投資心態,只收不聞,像有價證券一樣擺著增值;但他不是,他幾乎天天聞,還有個隨身香袋,“下了工,天天來一爐”,收藏得早,只意味他現在還聞得起好東西,奇楠飛漲,他只“賺了開心”。

【文/黃靖雅,攝影/陳立凱,協力拍攝/翦淞閣】 

時間:2011-06-21 13:22   

文章選自臺灣聯合新聞網